生物安全實驗室污水收集罐(存儲含病原體、化學消毒劑的實驗污水)一旦泄漏,可能引發生物污染、人員感染或環境風險。為快速、科學處置泄漏事件,需依據泄漏量(小量≤5L、中量5-50L、大量>50L)與污染程度分級響應,構建“預警-處置-善后”全流程預案,嚴格遵循GB 19489-2008《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》,最大限度降低危害。
一、預警與風險分級
泄漏監測與預警:污水收集罐需加裝液位傳感器(精度±0.5cm)與泄漏檢測儀(檢測閾值≤1mL/h),罐區周邊設置耐腐蝕滲漏托盤(容積≥罐容1.2倍);日常巡檢時,需觀察罐體焊縫、閥門接口是否有滲液,每周用pH試紙檢測托盤積液(若pH<6或>8,可能為化學污水泄漏),發現異常立即觸發聲光報警,通知實驗室生物安全小組(以下簡稱“安全小組”)。
風險分級標準:小量泄漏(罐內液面下降<1cm,無擴散至托盤外);中量泄漏(液面下降1-5cm,積液覆蓋托盤1/2以上);大量泄漏(液面下降>5cm,積液溢出托盤,擴散至地面或排水口)。
二、應急響應流程
(一)小量泄漏處置(15分鐘內響應)
人員防護:處置人員穿戴二級防護裝備(生物安全服、N95口罩、護目鏡、防化手套、防滑靴),禁止未防護人員進入泄漏區域。
泄漏控制:關閉
生物安全實驗室污水收集罐進水閥與出水閥,用耐腐蝕吸附棉(如聚丙烯材質)覆蓋泄漏點,吸附積液后裝入生物安全廢物袋(雙層密封,標注“感染性廢物”);用1000mg/L含氯消毒劑(如次氯酸鈉溶液)噴灑托盤及周邊地面,作用30分鐘后用專用拖把清理,避免消毒劑與酸性污水混合產生氯氣。
后續檢查:用泄漏檢測儀復查罐體密封性,確認無滲漏后,緩慢開啟進水閥,觀察1小時無異??苫謴褪褂?。
(二)中量泄漏處置(10分鐘內響應)
區域隔離:在泄漏區域設置警戒線(距離泄漏點≥3米),疏散周邊實驗人員,關閉區域內通風系統(防止氣溶膠擴散),若泄漏污水含揮發性化學物質(如甲醛),需開啟排風柜定向排風。
泄漏處置:除小量泄漏措施外,需用耐腐蝕泵(如PVDF材質)將托盤內積液抽入備用密封罐(經121℃高壓滅菌后處理);對罐體焊縫、閥門接口進行無損檢測(如滲透檢測),排查泄漏原因(如閥門密封圈老化需立即更換為氟橡膠密封圈)。
環境監測:用生物指示菌(如大腸桿菌)檢測地面殘留污染,若檢測陽性,需重復消毒2次,直至檢測陰性。
(三)大量泄漏處置(5分鐘內響應)
緊急上報:安全小組立即上報實驗室負責人與屬地疾控部門,啟動實驗室生物安全應急狀態,禁止所有人員進出實驗室,若泄漏污水可能流入市政管網,需通知環保部門封堵下游排水口。
風險控制:采用“圍堵-吸附-消毒”三步法:用沙袋圍堵泄漏區域,防止積液擴散;用大型吸附墊(每平方米吸附量≥5L)覆蓋地面,配合耐腐蝕真空泵抽排積液;對擴散區域噴灑2000mg/L含氯消毒劑,作用60分鐘后清理,清理工具需經高壓滅菌處理。
人員排查:若有人員接觸泄漏污水,需立即用肥皂水沖洗接觸部位,前往醫院進行醫學觀察(觀察期7-14天,根據病原體類型調整),記錄接觸時間與接觸部位。

三、后期保障與預防
善后處理:所有污染廢物(吸附材料、防護裝備、清理工具)需經高壓滅菌(121℃,30分鐘)或化學消毒(2000mg/L含氯消毒劑浸泡2小時)后,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置;泄漏罐體修復后,需進行滿水測試(靜置24小時無滲漏)方可重新使用。
預防措施:每月檢查罐體焊縫、閥門密封性,每季度更換閥門密封圈(優先選用耐酸堿、耐老化的氟橡膠材質);生物安全實驗室污水收集罐需設置雙罐備用系統,當主罐泄漏時可切換至備用罐,避免實驗中斷;定期開展應急演練(每半年1次),確保人員熟練掌握處置流程。
本預案需結合實驗室污水類型(如含病原體、化學試劑)動態調整,例如處理含放射性物質的污水泄漏時,需增加輻射監測環節,避免輻射污染。通過科學分級處置與預防措施,可有效降低污水收集罐泄漏的安全風險,保障實驗室人員與環境安全。